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动态 > 会员风采 >

助力营商环境 我们在行动 | 济宁:以建设规范高效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“软环境”

发表时间:2024-06-13 08:49:59

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、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、优化营商环境等决策部署和要求,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、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契机,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、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的机制优势,深挖科技创新、服务创新的技术优势,不断提升交易服务水平。

一、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,构建规范交易体系

一是构建完备的制度规则体系。相继出台《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负面清单》、《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等制度文件,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的交易行为。二是研究编制《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规范》地方标准。对工程建设项目、政府采购项目、自然资源项目、产权项目4种交易类型的11个方面,分别从服务内容及要求、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梳理,不断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。三是全面开展制度规则清理整合。认真梳理各部门、各行业领域制度规则,推动市县交易制度规则统一,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

二、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,提升智慧交易水平

持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,全力构建所有交易类型、纵向贯通各县市区、横向连通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体系,平台的数字化、智慧化、标准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。一是优化完善交易系统。开通数字证书“掌上办”、交易场地“掌上约”、电子保函“掌上开”等13项“掌上交易”功能,初步建成“掌上交易中心”,交易主体的交易便捷程度、保障程度进一步提升。二是探索智能化技术应用。持续提升人工智能、人脸识别、在线支付等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水平,相继推出“易博士”智慧服务、“刷脸”登录、评审专家费在线支付系统、电子档案系统等功能,为企业群众提供更精准、更便捷、更流畅、更智能的服务体验,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。三是持续推进评标“异地化”。在全省、全国不断扩大“朋友圈”,实现了市域范围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,省内远程异地评标、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有序推进,评标模式由原来的1主场1副场的“1+1”模式,向1个主场多个副场的“1+N”模式转变。截至目前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40余个,交易金额74.6亿元;其中远程异地评标“1+N”模式项目7个,交易金额14.66亿元。在此基础上,开发了专家就近参评协调系统,实现全市25个评标室144个远程评标机位的统一调度,最大限度减少评标专家的时间消耗和交通费用支出,促进了有限评标场地的高效利用。

三、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,丰富交易服务内容

一是探索民营企业闲置资产高效利用新途径。搭建“企业闲余”交易平台,破解民营企业闲置资产供需渠道不畅通,管理成本高、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难题,促进闲置资产信息集聚、循环利用和高效配置。二是探索小项目合并招标改革试点。在太白湖新区开展“推行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制度”试点,将同一招标人计划实施的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同类大中小型工程,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和服务多次招标合并成一次招标,有效降低交易成本,提升招标效率。合并招标的经验做法入选了2023年省发改委第二期“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典型做法”。三是村集体产权交易“全程网办”。开发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线上交易系统,实现交易资料核验、信息发布、网络实时竞价等全流程电子化运行,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了公开、透明、高效、规范的交易服务。

四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,维护公平交易秩序

一是强化协同联动。深化与行政监管部门“一体化”协同,为全市各级交易监管职能部门提供监管渠道,开放全量交易数据,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,为监督提供基础数据支撑,形成高效监管合力,从严打击遏制围标串标行为。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纪委监委、公安机关、审计机关的协同配合机制,着力打造综合管理、行业监管、信用监管、社会监督“四位一体”的交易监管新模式。二是加强常态化评估。建立常态化跟踪回访评估制度,利用电话回访、开标现场回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工程建设项目“一项目一回访”工作,收集交易主体对招投标工作的满意度,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优化招投标服务工作;协助市住建局不定期开展标后评估工作,全面分析评价各方主体的行为,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质量和效益。三是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。建设“云视通”数字见证平台,融合交易系统、影像监控、智能门禁、在线询呼等软硬件设施,实现数据实时汇集、全程监控、实时记录、动态反馈“一张网”布局,变传统的“一人一标”现场见证为“一人多标”数字见证,截至目前已见证项目17134个。进一步完善专家自助评标系统功能,通过电子清标、标书制作和上传MAC地址双比对、技术标暗标错位评审、打分超限预警等措施,有力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监测预警自动化水平。

来源:齐鲁云采